在对社交平台的重度使用下,相信你也曾刷到过一些靠发布早期与潮流相关的图片来换取关注量的账号。这样被称之为「电子档案」的账号已不算罕见,它们和 Moodboard 账号的经营方式一样,虽然发布的图片可能没有明确的意思表达,但仅凭借图片中所包含的人物、事件、电影和音乐作品,亦或是一件珍贵的时尚潮流藏品就能吸引你的注意。
ApeDigger 的 Instagram 账号 | Via Instagram @apedigger
在国内社交平台上,近年来也兴起了经营 Archive 账号的趋势,不少潮流爱好者将代表自身品味的审美输出打造成一个电子档案来吸引同类玩家。其中,ID 为考古人猿/ApeDigger 的档案账号,热衷于通过扫描仪和「纸笔」,将那些属于国人的潮流记忆、曾在纸媒上闪亮璀璨过的、如今正在经历消亡和被人遗忘的潮流 Archive 带至当下年轻潮流玩家的视野,以此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潮流情怀。
在与 ApeDigger 背后创建人的对话中,我们聊到了潮流档案、为何将内容侧重于千禧年时期的陈冠希和 NIGO®,Archive 账号的发展和「变现」等许多令人好奇的话题。
Archive 账号对于过去的回望,或许可以令当下人对未来有着更加宏观的展望。
-ApeDigger
Via Instagram @apedigger
Archive 账号的读者是怎样的人群?ApeDigger 的受众又是怎样的?
是一群视觉动物,对于图像信息有着极为癫狂的热爱。 同时也是一群相对来说更有主见的文化角斗士。他们大多数并非像我一样有着本能上就抵触新鲜事物的那种守旧,他们更愿意从上帝视角来纵观全 局,再通过与时光的沟通来探寻自我的内心实感。老的未必就是好的,新的也未必都是坏的,除了部分会通过无差别抨击来倚老卖老、依赖于资历产生的优越感的人,大部分 Archive 文化追随者都是将过去的档案当作启蒙未来的素材库,这也是我经营 ApeDigger 的初心之一。
Via Instagram @apedigger
在海外地区,ApeDigger 也通过经营 NIGO®、BAPE® 的相关内容吸纳了大批忠实的「猿人将军」(BAPE® Vintage 其实是欧美群体的主场,亚洲范围内已很少拥趸了),而 ApeDigger 的这类海外关注者群体,也同样被动地接受着很多关于中国潮流文化中的那些人与事的内容输出,或多或少地,ApeDigger 也在逐步地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文化独木桥」,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曾经极度热爱、但如今并非从事潮流相关事业和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自我取悦和精神寄托。
Via ApeDigger
你是哪一年接触潮流的,又是哪一个瞬间(哪一件事)驱使你持续关注潮流文化?这和 ApeDigger 的内容输出有联系吗?
是 2007 年前后因为篮球鞋而接触到潮流文化的,令我对潮流产生兴趣的第一个点是「价格」。记得当时是在一本《灌篮》杂志的最后一页,看到了一小篇幅关于私人店铺售卖潮流球鞋的广告板块,映入眼帘的是当时二级市场售价 5000+ RMB 的元年黄迷彩 adidas x BAPE Super Ape Star,「为什么会有这么离谱的价格」这个问题勾起的好奇心,让我开始对潮流文化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与此同时,BAPE® 和 DC 漫画也在 2007 年开展了双方的第一波合作,当时不仅全网都是铺天盖地的假货在售(毛巾 MILO Zip Up 帽衫),而我也凑巧地看到了香港艺人陈浩民在节目上展示 BAPE Full Zip Up 的熊猫帽衫,这对于当时的很多人来说都是个新奇物件,而对于正处于初步接触潮流的我来说,同样也是有趣的。正是一个个这类「新奇事物」不断冲击着我并不丰富的认知,刺激着当时的我对潮流这档子事儿产生着源源不断的好奇。
Via ApeDigger
至于这是否影响到 ApeDigger 的内容输出也是有的。正因为那个年代也正是陈冠希和 CLOT 占据各类潮流媒体版面的时期,所以陈冠希和 CLOT,NIGO® 和 BAPE® 对我个人而言是有着最深重的启蒙意义的,是 ApeDigger 账号侧重于这两块内容最关键原因。
Via ApeDigger
在你接触的 2000 年代潮流中有哪些特点和趋势,你个人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
千禧年代的潮流是专横自我的、独自任性的、有所专精的。 品牌和产品背后的那些人是对我来说最有趣味的。从发掘喜欢的物品,到 了解品牌的背景,再到探究品牌背后那些传奇人物或幕后人物的故事,这是我透过潮流文化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有着那些更加多元的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更多可能性。我不是一个热衷于单品设计和造型穿搭的人,但是 了解或见证那些发生过的以及正在发生的故事,正是我所偏爱的一段段 「旅程」。
Via ApeDigger
从你的角度来看,2000 年代的潮流和当今有哪些「连接点」?可以分别说说「延续性」和「差异性」吗?
其实我们所认定的「潮流文化」本就只有数十余载的生命历程,它是由一个个自我成长的独立个体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孕育而生的产物,每个时代、每个地区、每个群体都有着属于自身的独特性和彼此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太能以线性思维去阐述潮流文化这一整体概念在千禧年前后的延续性。
若需谈及「连接点」这一概念,我认为 2002 年前后是一个颇为特殊的时间节点,因为那是一个亚洲、欧美和国内的意见领袖开始交融的年份,诞生于那个年代的 Archive 至今仍然是无数潮流新生代的精神土壤。
Via ApeDigger
你做这个账号的契机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我经营 ApeDigger 账号的契机有两点。一是我在翻阅相册的时候,看到很多曾经的老照片尘封于其中,被勾起了强烈的怀旧情绪;二是我自己时常想要在网络上搜寻一些过去的资讯时,才发现那些图片和信息早已开启了它们的泯灭历程,这就令我产生了通过自己对这些古早资讯和素材重新进行归整和撰述,从而 让它们在互联网上的寿命得以延续的想法。我也希望对 ApeDigger 的经营能让更多人,主要是新生代,可以在他们想要了解某些具体的陈年旧事时,能精确地在网络上搜寻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故事,不需要再经历我们所体会过的这种辛苦和沮丧。
Via ApeDigger
有遇到过「当年的潮流」不被年轻人理解的事情吗?是哪些方面,可以展开说说吗?
其实当下没有所谓的「当年的潮流不被如今的年轻人所理解」这一特殊处境,因为每个年代的潮流几乎都是由当时先行于主流的次文化生长而成。所谓「当年的潮流」其实本在当年也没有被绝大多数的年轻人认可或追随, 若本就极具先锋特征的潮流文化失去它应有的边缘化属性和反叛主义,成为了普及率极高并广受大众认可的流行文化,那么这种已经汇入了主流序列的「潮流」本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它应有的底色,而这也正是当下的潮流为何令很多人感到无聊的原因之一。
Via ApeDigger
Archive 账号除了在社交品台分享内容,是否还能作为一个 IP 参与一些潮流项目?你自己目前有参与过什么潮流项目,可以分享一下吗?
可以,但一般不会作为项目主体参与其中。因为我们这类内容运营者终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时光搬运工」,真正的主角始终都是那些缔造 Archive 的创作者们。我也是有幸参与过一次关于 CLOT 的节目录制,以及 CLOT20 周年展览里「光影故事」长廊的制作,还有一些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希望后续可以顺利落地。
Via CLOT
如何看待 Archive 账号和现在潮流媒体内容的关系?
不论是对图像素材的挖掘和整理,还是对时间线和故事的梳理或记录,Archive 账号很多时候都是作为当下潮流媒体提供新鲜资讯的一些背景补充。Archive 账号对于过去的回望,可以令当下的人对于未来有着更加宏观的展望,这份有点自吹自擂、自我催化出的「使命感」,也是很多并非以此获利的账号经营人赖以坚持的内在动力来源。
Via ApeDigger
你认为越来越多 Archive 账号的原因是?
我的个人观点是,每当 Archive 潮流再度引领流行,意味着当下的文化氛围和社区环境进入到了一个精神贫瘠、思想枯朽的阶段,我们需要蛰伏在这片土地上,以追根溯源的姿态浸溺在 Archive 中,寻求孵化新一代意见领袖或文化叛军的势能。
而当下 Archive 账号如雨后春笋般冒尖儿的关键原因之一其实是低廉到近乎为零的运营成本。大部分以搬运为主的 Archive 账号核心价值仅仅是在于检索内容的收集能力,而这是不需要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就能满足当下潮流人士对于 Archive 内容的需求的。
@hidden.ny、@archivepdf 账号主页| Via Instagram
并不是每个有心经营 Archive 账号的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和条件成为一个物品收藏方面的大神,也很难在不以此获利的前提下,个人承担购买 Archive 原件、扫描仪、付费修图软件、媒体素材库会员等并无实际回报的开销。在并无过高门槛限制的情况下,单纯的图文分享可以成为平凡的潮流文化爱好者参与到 Archive 文化传播队伍中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但与此同时,版权问题同样也成为了一个无法规避的重灾区和灰色地带。
ApeDigger 扫描的杂志封面 | Via ApeDigger
看似内容方向都差不多的 Archive 账号,你觉得还有「独特性」可言吗?@Apedigger 和其它账号的区别是?
头部 Archive 账号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文化类的 Archive 账号有的侧重于图片分享,有的侧重于文字叙述;有的专精于某个品牌/设计师/主理人,有的专注于某类风格/氛围/审美;有的是做物品收藏、引用网络素材或是自主输出图片。ApeDigger 的独特性或许是在于,我所专注的中文纸媒档案是一直被主流 Archive 文化忽略的一个空隙。
Via ApeDigger
在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上,NIGO® 等传奇人物的破壁出圈,令日本潮流纸媒主宰着 Archive 文化的风向,而实际上中文潮流纸媒所蕴含的能量也并不逊色。很多欧美的朋友,通过 ApeDigger 的海外主页认识到了当年的亚洲并非只有《Asayan》、《Smart》、《Ollie》、《Popeye》和《Relax》这些日本街头圣经,中国同样有着《東 TOUCH》、《MiLK》、《Friday》、《URBAN》和《SiZE》这些潮流文化媒体输出过海量的独家画面和资讯,这令 ApeDigger 成为了除日本以外的另一股来自于东方的 Archive 力量,或许这就是 ApeDigger 和其他头部 Archive 账号的主要区别吧。
ApeDigger 收藏的部分千禧年时期潮流杂志,通过扫描杂志分享 Archive 内容 | Via ApeDigger
越来越多人开始运营一个 Archive 内容账号,它有「变现」的可能性吗?有什么其它的发展空间?
目前 Archive 账号(包含 Moodboard 类)主要有三类变现途径。一是通过粉丝订阅、创建网站这类引流方式获取收益,如 TOKYOMILKSHOP,但是这类变现途径不太符合内地市场特性。二是成立原创品牌,利用相同审美和理念的受众群体,铺开贩售产品的市场,如 A Plastic Plant 和 Hidden.ny;三是通过自身账号对某个品牌或主理人表达足够的支持,收获对方的赞助或 backup,如 Futuristic Gears。
tokyomilkshop | Via Instagram
此外,还有一类账号是其本身就在经营中古生意,如 nottoobusyworkshop,线上线下相结合,用情绪价值带动零售生意;还有一种变现渠道,就是通过使用 Archive 素材制作 Bootleg 产品。但这也是我本人最不喜欢的一个路径,虽然效益诱惑很大,而且很多 Archive 素材的当事人或原创者对此并不忌讳,甚至会认可和助推,但我仍旧出于对版权问题的考量而对此望而却步。
HIDDEN.NY 已频繁与品牌开展联名合作 | Via Instagram @hidden.ppf
你希望 @Apedigger 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我曾与陈冠希和潘世亨探讨过关于 ApeDigger 这个账号的未来。陈冠希当时以不久前与 CLOT 发生了联名的 A Plastic Plant 举例,他认为只要我能坚持把这件事情做下去,ApdDigger 的能量和潜力就能一直被更多的人所看到, 而未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机会降临到我本人或者是 ApeDigger 的身上,这 是一个只能交给未来的未知数;而潘世亨则是更加看重 ApeDigger 在文字方面的重心,大部分 Archive 账号都是以图片分享为主,而 ApeDigger 则有着超大篇幅的文字叙述来传递内容,他和陈冠希都认为这是未来 ApeDigger 可以施展拳脚的方向之一。
Via ApeDigger
我个人对 ApeDigger 这个账号其实没有太多对外的索求,我虽然有着一份与潮流无关的本职工作,但并未期待过通过社交媒体账号的变现来取代我现有的收入来源,更多的还是把经营考古人猿/ApeDigger 的账号作为一个日常工作之余的精神排解吧。
ApeDigger 透露了当经营的 Archive 账号达到一定的声量时,是具备多种「变现」手段的,并且几乎也是一件「无门槛」的事情。而且,这种只需要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就能让人轻松获取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对于阅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来说能吸引更多读者,或许都是越来越多人想尝试经营一个 Archive 账号的原因之一?
而对比起将风格和情绪直接以图片形式传递的 Moodboard 账号,ApeDigger 的潮流档案内容或许更能触动潮流爱好者的心弦,勾起一些青春潮流回忆。虽然这些潮流 Archive 内容也早已被定格,某些人在某个年代所发生的某些事,都将永远留在属于他们的时间节点里,不过这些事件不会磨灭,而是永远留存在 ApeDigger 的电子档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