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理解“中国制造”?
BALENCIAGA Triple S 的话题热度可以说从首秀到现在都没有降低过,在秀场上被疯狂吐槽丑,到后来全民上脚,不管是人气还是价格,都奠定了它 “鞋王” 的地位。最初也是由一帮子明星带起来的:各种带货明星的疯狂上脚,甚至连只穿街头风格的 Tyler, The Creator 也来了一双,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而 2018 年更是一连推出了好几款新配色以及新设计,让人应接不暇,慢慢变多的货量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穿上了这双鞋。
两大实力带货王上脚(图片来源:Instagram)
不过前段时间,BALENCIAGA 又一次掀起了网上的讨论热潮,这次并不是因为什么配色太丑或者是售价太贵,而是因为他们把制造 Triple S 的工厂迁到了中国,而且定价不变,这波操作随即引爆了网民的热议。
网民的最大呼声:中国制的 Triple S 就应该降价
(图片来源:Supreme_leaks_news)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网友花了 $850 美元买来这双来自法国的 Luxury Sneaker,到手之后发现竟然是 Made in China 的,并非官网所说的 Made in Italy。随即就向官方发起了投诉,得到的回复是:为了打造更加轻量化的球鞋,目前 Triple S 的制造已经交由中国厂商负责。对于这件事,国外网民就有几种看法:
第一类观点表示:既然现在是中国制造,那就应该要降价。他们认为中国的制造工艺与意大利的相差甚大,意大利向来以精致的手工而闻名,而中国则是以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为主。中国厂商对于 Quality Control 也远不如意大利厂商,在产品质量有变化的情况下,理所应当的需要下调价格。
另一个需要降价的原因则是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意大利的要低得多,相比付 100 元/小时的工人和付 10 元/小时的工人,在工作质量、效率、积极性、专业程度上可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让网民们最气愤的原因,他们认为 BALENCIAGA 在自己大幅节约成本的同时,却不降低售价,表现出了一种明摆着要坑钱的态度。
(评论来自:Reddit)
第二类观点则正好相反,但这类观点也只占了少数比例:没有证据表示中国制造就一定比意大利制造要差,中国也有很多工艺非常好的工厂,很多人表示自己买的中国制造单品比如 Arc’teryx、Prada、visvim 等等质量都很好,既然 visvim 也能卖这么贵,为什么 BALENCIAGA 不可以?
那两双鞋到底有没有差别呢?先来对比一下
这次,我们也特地为大家准备了两双 Triple S 以供对比,一双 Made in Italy 的红蓝配色,一双 Made in China 的黑红配色,均为 43 码。选择一样的尺码是为了最大可能的减少误差,更可以验证官方所说的 “轻量化” 是否属实。
质量
首先从整体外观上来说,两双鞋是基本上没有差别的,但是上手感受了一下之后,终于找到了两双鞋最大的差别:鞋后跟的支撑板。意大利版本在鞋身、特别是鞋口处添加了支撑板,目的是为了让鞋身看起来更加的挺拔硬朗,但这样做的后果相信很多人都体会过,一是硬,二是重。
支撑板主要在后跟
而中国制造则把支撑板移除了,这样的设计也随之带来了问题:首先就是鞋身看起来不那么硬挺,也许因为这样,在鞋子的厚度上面中国版本也变得蓬松一些,这可能是两双鞋外形上最大的差别。
以最明显的鞋口为例子,经对比可以看到,意大利制造的鞋口会一直维持着一个椭圆形的状态,而中国制造则是比较蓬松,可以随意变形。其次在失去了板子的支撑之后,鞋身特别是鞋后跟处的皮革会非常容易变形,产生褶皱,这么贵的鞋皱一下还是很心疼的。
意大利制造绒面鞋垫
中国制造网面鞋底
第二也就是显而易见的鞋垫了,两双鞋被发现产地不同就是因为新鞋没有鞋垫上的 Made in Italy 标识而变成了鞋舌上印着 Made in China 。除此之外,鞋垫也从绒面变为了网状。这也是关于取舍的问题,绒面表现的质感无疑略胜一筹,但网状也能提升透气性和减轻重量,也是鱼与熊掌了。
鞋底拼接处的溢胶
另外,中国版的鞋头网格要比意大利版的密一些,精细一些,唯一差别不大的,是两地产的鞋底,鉴于 Triple S 的鞋底是三层鞋底黏在一起的,所以不管是中国产还是意大利产,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溢胶(如上图所示)。
纵然有这么多差别,但也都是 BALENCIAGA 官方要求的轻量化以及提升穿着体验而做出的取舍,与两地的制作水准其实并无太大关系。
脚感
再者就是脚感。支撑板作为两双鞋最大的不同,不仅仅对外观产生了影响,BALENCIAGA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减轻重量,增强穿着舒适性。中国版的实物也确实提升了一定的穿着体验,让鞋子变得更软、更轻便,走路时更有包裹感(因为蓬松了一点),和之前意大利版硬顶着板的僵硬脚感不同,经本人亲自尝试后,走起路来确实舒服了不少。
意大利制造鞋口较为紧凑
同时由于鞋子非常宽大且沉重,之前平滑坚硬的鞋口并不能牢牢锁住脚踝,蓬松的鞋口更能够防止脚滑出来,避免尴尬的发生。看来 BALENCIAGA 也很重视网上对于这双鞋的评价,至于为了穿着体验而舍弃掉坚挺的外形值不值得,还得自己斟酌一下了。
另一个影响脚感的因素就是鞋垫了,前面提到了鞋垫面料的差别,在上脚测试之后,绒面确实比网格要舒服一点。绒面鞋底让我有一种踩棉花的感觉,异常柔软。但是网状鞋垫就像是在穿普通运动鞋一般,好处是可能透气性会增强一点,因为把脚闷在绒面鞋底里面的确是热…
左边中国制造,右边意大利制造
上面的这些材料的变化、支撑板的移除都是为了减重,那么重量到底有没有变化呢?我们特地找顺丰小哥借了一个精准吊秤,来测量一下两双鞋各有多重。出来的结果是意大利产的 920 克,中国产的 840 克,相差 80 克。官方确实没有说谎,尽可能的减少了这双鞋被人诟病的沉重穿着感,虽然 80 克听起来几乎是有点微不足道的数字,但是在上脚对比感受了之后,我可以说 80 克还是有差别的,穿上之后走两步能够明显的感受到重量上的不同,尤其是穿一天下来的感受。
说了这么多的不同,BALENCIAGA 进行这些改变的原因就是改变大家对这双鞋的不满:重、硬、难穿。虽然两双鞋在外观上存在一些细微不同,但实际上并没有影响鞋子呈现出的质感,另外,这些改变也确实让穿着体验加强了些许,可为什么大面积的网民还是怨声载道,街访里的部分朋友还是宁愿选择意大利版呢?
这关乎到中国制造,与它的现状
(图片来源:HYPEBEAST)
其实现在中国制造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了,不管是工厂的规模、硬件技术的等等,不敢说是世界闻名的话,也都可以说是世界制造业的焦点国家。除了 BALENCIAGA 之外,很多品牌比如 Prada,Gucci 等都在中国设立了代工厂,这些大牌不会冒着砸自己招牌的风险来中国开厂就只为了多赚点 “廉价劳动力” 带来的成本差价,说到底也要贯彻 “可持续发展” 的策略,毕竟接下来几十年还是要做生意的。奢侈品牌向来以精细工艺为卖点之一,愿意让产品在中国代工,也完全证明了这里的工厂都是值得信任的。
(图片来源:BALENCIAGA)
“我觉得像 Triple S 是一个特例,因为那家工厂是九兴。那里本来就是全世界最顶级的的鞋厂,很多奢侈品都是他们生产的,所以迁厂其实是很正常的。” — 设计师上官喆
“Triple S 将代工厂转移到中国一定是为了寻求更稳定的供应商,这个从制造生产角度来说是非常明智的。中国已经有为国际品牌代工接近30年了,无论从技术成熟还是配套供应链上都是不二的选择。” — N3XISM studio Director,Jude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发展至今,无论在创新、技术水准或生产效率上都呈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是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破;‘中国制造’ 四个字 成为高科技、高质量的代名词不再是未来式,而是现在进行式。所以,接下来可预期的只会是越来越多的精品制造在中国生产,中国正走自己的制造路。” — Nilmance creative director,Mike
“中国虽然汇率不断恶化,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环保问题不断升级,人口红利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但是有一点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就是我们国家完善的资源配置。我们的产业链结构非常完善,从上游到下游,都在一个区域内。全世界经济危机,消费减退,中国成为最大的市场,所以我们的成本劣势,又被中国强大的物流,和产业链的效率给弥补回来。现在品牌的 SKU(Stock Keeping Unit 库存量单位)在增加,量在减少,与东南亚这些工厂的需求不匹配。再就是我们国家的政治确实比其他国家稳定太多。所以我认为未来十年,我们中国的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依然强劲。” — 订单供应链 hyteks 创始人,Marshall
再加上中国的流水线式工程以及低劳动力价格也是最吸引这些品牌的点。这两点也对 Triple S 的长远铺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下一鞋难求的情况下,高利润大货量的供应链正是 BALENCIAGA 所需要的;大批量的生产这一奢侈品,中国高效率生产线是最合适的。
早在 19 世纪中期就开始做奢侈品的 LV(图片来源:LVMH)
“中国做不出来奢侈品,不是技术问题,是历史问题,更是文化 Entity 问题。现代服装起源在西方,也就是现代服装是西方人发明的,全世界都在穿。所以我们中国人很难引领奢侈品市场,因为这是别人的东西:服装是别人发明的, 面料是别人发明的,工艺是别人发明的,从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别人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我们国内制造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普遍是偏低的,国外服装学院深造回来的,很少有人去搞制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金字塔最顶端的制造拿不下来,因为我们没有这种文化逻辑层面的创新能力。” — 订单供应链 hyteks 创始人,Marshall
不过奢侈品之所以是奢侈品,因为它有着高昂的价格、优良的品质以及达官贵族的品味传承。中国作为一个和 “奢侈品牌” 四个字毫不相关的国家,却在制造奢侈品,这让一些想要购买这种 “奢华感” 的人非常失望。中国制造的小商品遍布全世界,大家可以接受,但是来自中国的奢侈品,对于他们来说仿佛失去了价值。如果消费者付将近 $1,000 美元去买一件奢侈品,可能并不会希望这双鞋产自一个以低廉劳动力而出名的地方。
让中国制造成为“廉价、劣质”代名词的原因
adidas、Nike 这些运动巨头早已在中国生产多年(图片来源:搜狐)
这么久以来,被品牌如此喜爱的中国制造,却一直不得消费者的青睐。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绝对不是单一的情况,更不是空穴来风的说法,都是事实在说话。
其中之一,也是最多人认知的,莫过于中国制造是“廉价、劣质”的代名词。因为市场庞大、素质参差不齐,中国市场制造过太多的劣质产品了,暂且不看这些东西是由什么品牌推出的,在质量品控上,这些劣质的东西就一直受人诟病,这些年间就没少看各种工厂出现生产上的负面问题,以至于严重影响着外国人甚至中国人对于中国制造的评价,这种情况早已演变成了一种大面积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这是跟中国人做事情的方式有关系,跟日本相比,对这个产品的认真程度跟负责程度其实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 上官喆
“关于代工,我认为首先是硬件,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其次是管理。第三是人员。人员其实是可以通过培训提高技能的。硬件可以通过资本买到的。什么东西最不容易:管理。制造业的环节太多了,稍有差错就会出问题。” — 订单供应链 hyteks 创始人,Marshall
中国代工厂环境(图片来源:Searching for style)
工厂在管理上就可能会出现很多潜在漏洞,浑水摸鱼的人也很多,打个比方,某宝上就有很多所谓流出的原单货现象,涉及到这类问题。对于真正的实力大厂,其实很少有发生这种事,保密协议下相信监管都是严密的,哪个老板都不会为了芝麻掉了西瓜吧。可是,他们的管理层或许不会这么想,在本地做生意,如果你关系到位的话,还是能从一些管理高层的手中拿到什么资源,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有些所谓原材料拼装货,就是这么来的。
另一方面,工人素质也是个问题,工人可能并不具有相关的品质或者 Branding 意识,他们只管流水作业上的任务问题。正如 New Balance 美国制造的工厂员工,大家都会对 Made in USA 感到自豪,中国工人就可能不会有这个感觉,说白了可能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缺乏 “温度” 的概念。可是这对于一个小时就拿着十来块酬劳的劳动者来讲,应该是奢侈之谈了。
其实要来总结中国制造会出现问题的原因,大多数都能归在 “事在人为” 四个字上。部分工厂缺乏管理,管理层充满浓厚的 “官僚气息”,目光也不在产品做多好做多细,只想着达成产量任务,甚至部分人还想靠职位来捞点油水。其次,则是工人缺乏一定的素质,只管机械式的重复流水线工程,这是想要提升中国制造业品质较为关键的两个要点。
陈冠希在纽约大学的演讲
“为什么大家对国产有偏见?前段时间日本有个街头采访,问中国制造的东西印象,受访者都觉得中国制造很差,但是当记者让他们看自己衣服的洗标时,居然都是中国制造。她们自己也觉得很惊讶。所以这里有一个概念被偷换掉了。我前段时间看陈冠希的纽约大学演讲视频,我觉得他讲的中国制造不是中国制造业,而是中国的产品。中国的产品的好坏,和品牌的定位、品牌的盈利模式、品牌的选择有关,和中国的制造业的能力好坏无关。所以,你看,很自然就把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统一起来了。很少有人能把这个两个概念分开。怎么扭转这个偏见,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把产品做好。在中国生产的牛逼中国品牌,才是真正给 Made in China 背书。” — 订单供应链 hyteks 创始人,Marshall
这张图应该很好地解释了部分国情…(图片来源:Google)
现在几乎国内国外的所有人,都把中国的产品直接挂钩着中国制造业的水准,某个品牌出了个什么山寨货、某个品牌生产了劣质产品,这些锅全部都由 Made in China 来背,某个外资品牌的产品出现了问题,如果刚好这东西是由中国制造的,那这个锅又得由 Made in China 来背,甚至连那些假冒伪劣的东西,也是由 Made in China 来背锅,试问 Made in China 的口碑又怎么会好,况且,本来就不应该用这些情况来衡量中国制造业的水准,他们只适用于用来衡量品牌的好坏。想要甩开这个锅,道路也是非常的漫长了…
对于这份“廉价感”,还有一部分来自过往中国过剩的产能留下的印象,人们总是存在着一种心理,廉价的普遍都不是好的。
解放后,中国劳动力从当初的农业转移到过往几十年的社会工业上,从每年浩浩荡荡的春运上你就可以看出来,工人们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村里出来的。在这样的工业社会上,人口大国就出现了太多过剩的产能,那个时候有多少人等着到工厂里开工,有多少工厂等着订单开饭,为了竞争,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小时就只有十块钱的廉价劳动力还是有工人愿意投身其中的原因(但这至少比看天吃饭的种地要来得稳定)。虽然现在这种劳动力已经开始转移到其他行业上(例如快递、送餐等等吧),但过往制造业工人成本一直都处在低端地带已经给人一种牢固的印象,这个“廉价劳动力”的印象也并非一下就能扭转,很多人到今天还是觉得,中国制造业下工人的工资还是很便宜,纵使现实是目前部分生产力已经往更便宜的东南亚地区迁移。
事实是,在人力、产能和技术上,中国绝对有能力制造出高品质的产品,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问题在于固有印象对评价中国制造作出了一定先入为主的影响,而这个固有印象又受到长年累月下来的国情问题所左右,大部分人还是搞不清楚能代表中国制造业水平的因素到底是什么,综合这些情况,都是中国制造一直受人诟病的原因,更让他们产生一种 “中国不可能打造出高水准” 的思维。
实际上我们早就有成熟的产业链,更有不少高端生产力,可是大家都只愿意将“品牌产品”、“廉价劳动力”以及“山寨问题”等等来代表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水准,口口相传、以讹传讹之下就成了大家的“共识”,在之前讨论国潮的文章里我们也提到过,就算做好一百件衣服,也真的抵消不了坏掉口碑的那一件。
也许,要大家把中国产品和中国制造业的概念区分开来已经不太可能了,不过对于 Made in China 的正名之路还是有希望的,做出好的产品可能只是第一步,真正地做好中国品牌各方面的口碑,应该才是治本之道。
特别鸣谢:
A2YS(WeChat:a2yshop)
Leon Studio(WeChat:18811363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