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作为品牌设计与美学体系的「基本单位」,过去往往被品牌整体或创意头目的光环所掩盖。只有当作品达到「名垂青史」的高度,或依靠部分爱好者的长期关注,才有机会获悉他们的名字。在球鞋领域, Air Max 1 、 Air Jordan III 的缔造者 Tinker Hatfield,以及如今已加入 Air Jordan 团队的设计师 Leo Chang 张传禧便是这两种类型的例证。
这些「传统」设计师为品牌奉献青春与心血,但想要掀开行业的厚重帷幕走至大众视野中,即便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也未必能够成功。但不知从何时起,也有部分设计师正以惊人的频率出现在公众面前……
连品牌都没有的自由设计师,也能和 ASICS 联名?
Via Instagram @joelsp_
Joel Wilson 在近期便有着还算不错的曝光度,即使对这个名字不熟悉,他的作品相信也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兴趣——ROA Hiking 2025 春夏系列的包袋设计便出自他手。与常规户外包袋以实际功能为设计导向,需要在外观上有所妥协不同,Joel Wilson 的最大设计特征便是能够在外观、功能以及面料间寻得微妙平衡。
Via Instagram @joelsp_
为 ROA Hiking 设计的几款包袋便是极佳体现,将技术性面料 UltraWeave 和 UltraGrid 本身的纹路和肌理作为最大亮点,搭配抽绳设计轻而易举地塑造出具备先锋感的外观。同时这几款包袋还考虑到了需要更多容量的特殊情况,但也并非像寻常可扩容户外包袋那般,在收纳状态下呈现臃肿的外观,反而巧妙地将扩容结构融入提环设计。
与 KA-YO 及 GORE-TEX Brand Studio 共同打造的包款 | Via Instagram @ka____________________yo
在认领了为 ROA Hiking 打造的产品后,Joel Wilson 又在瑞典知名选货店铺 KA-YO 的牵头下呈现出与 GORE-TEX Brand Studio 的手工合作包袋,依旧保留了其标志性的扩容提环结构。
Joel Wilson 以往的作品 | Via Instagram @joelsp_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短短一个月内连续推出作品,对于 Joel Wilson 来说已属罕见。尽管他已是当下 Gorpcore 社群内最知名的自由包袋设计师之一,但并未真正运营自己的独立品牌,甚至此次能与 ROA Hiking 联手以规模化量产的方式推出产品已经可谓相当难得,以往大都是游离在不同户外二手、选货店铺以及品牌之间,发布个人手工产品,产品的上新周期极度不稳定。
Via Joel Wilson
即便如此,ASICS 仍选择与 Joel Wilson 合作推出联名鞋款,并尊重他一贯的手工制作设计风格:以 GT-2160 为蓝本,均由 Joel Wilson 于伦敦工作室内手工染色、喷枪上色,并装饰有以户外元素焕新的鞋带设计以及鞋垫标签。
与合作鞋款一同推出的手工包袋 | Via Joel Wilson
而由于鞋款采用手工制作的形式生产,并未进行大规模地发售,仅限量 50 双,上架 Joel Wilson 个人网站后瞬间告罄。ASICS 官方社媒账号也依旧宣传了这次并未真正大规模发售的合作。
去年年末回归的 Stash x Nike 合作鞋款 | Via Instagram @le.syndrome
过往以个人身份与品牌展开合作,在大众层面的知名度有着极度门槛 | Via SBD
作为一名设计师,却并非拥有独立品牌,且上新周期不稳定,这些曾经让传统品牌望而却步的不确定因素并未成为 ASICS 与 Joel Wilson 合作的阻碍。他在社群内凭借设计积累的号召力,似乎已足以消解这些「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品牌顾虑。那么,Joel Wilson 是否能作为一个缩影,预示着众多设计师能够以个体的形式被更多大众消费者看见?
更多设计师正在以不同形式被看见?
Via Instagram @corteiz
Via Supreme
除了 Joel Wilson 这类以自由设计师身份破格获得品牌青睐的特殊存在,一些深耕品牌内部的设计师们也正借助网络逐渐走入大众视野。以去年 11 月发布的 Corteiz x Nike 合作服饰系列以及 2025 春夏季度 Supreme x Nike 合作单品为例,不知有多少爱好者因为两者之间均大量使用类似的弧形拼接设计语言而怀疑过它们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Karen 参与的 Nike x JACQUEMUS 合作系列 | Via LSDLS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两组合作均有 Nike Co-Lab 和 Entertainment 团队的华人设计师 Karen 参与。Karen 在加入 Nike 的三年间,还曾负责与 JACQUEMUS、Stüssy 及 PATTA 等品牌的联名系列。她对这些作品的认领,也使更多人得以了解联名企划的实际运作模式——联名品牌往往更多扮演甲方角色,负责提出需求,具体的设计工作仍主要由传统品牌的内部团队承担。
Reggie Zhang 公布的 adidas SFTM 003 Sample | Via Instagram @re66ie
伍岳近期参与带回了普款 MT10 | Via Instagram @flyin_asparagus
Taku 公布的设计手稿 | Via Instagram @taaaaaakurai
而 Karen 也并非唯一一位从品牌光环中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设计师。参与 Song For The Mute 与 adidas 部分合作鞋履的 Reggie Zhang;活跃于 Gorpcore 圈层,曾供职于 Soar Running,如今担任 NOCTA 设计顾问的英国设计师 Rob Boyd;主导 POST ARCHIVE FACTION 与 On 两款鞋履合作的 Taku,乃至曾经凭借 New Balance 2002R 鞋款「一战成名」的设计师伍岳等,均通过个人的社交媒体让大众意识到,这些令人惊艳的产品背后不仅仅是品牌间的运作,同样是设计师个人风格与专业积淀的体现。
Beini 发布的幕后设计过程 | Via Instagram @Beini
Thibo Denis 参与过的设计 | Via Instagram @_thibo
这样的现象还出现在如今的时装品牌范畴内,缔造出 3XL、Zero、Reptile 等鞋款的 BALENCIAGA 鞋履设计主管 Beini 活跃于海外社交网络,偶尔分享幕后设计细节;曾担任 DIOR 鞋履设计师的 Thibo Denis,在离职后动向备受关注,如今更是被寄望于在 LOUIS VUITTON 带来新的现象级作品;而时装周期间频繁发布 LOUIS VUITTON 秀场内幕图片的账号 @ousseynou.png,其运营者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品牌的平面设计师。

Fabio Zambardi 与 Raf Simons、Miuccia Prada 一同谢幕 | Via FASHIONNETWORK
但与传统运动领域设计师还有所不同的是,时装品牌设计师还必须承受时装工业体系所带来的曝光度上的巨大对比——创意总监的光芒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品牌,外界通常会将其在职期间的所有设计成果归于一人之名。而作为内部设计师,即使一路晋升至设计总监职位,自己的名字可能也难以被外界获悉。曾有传闻原 PRADA 设计总监 Fabio Zambardi 在 2023 年的突然离职便是不满 Miuccia Prada 并未提拔在集团工作了 40 年的自己成为创意总监,而是由空降的 Raf Simons 担任。
Matthieu Blazy 曾是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匿名设计团队的一员 | Via NSS MAGAZINE
尤其是在前几年整个时尚行业都在迷信明星创意总监的阶段,设计师们在品牌内部长达数十年的磨砺极大概率只成蹉跎,无人在意角落中的勤勤恳恳实在难抵聚光灯下的「大名字」,能够像 Matthieu Blazy 一样从「籍籍无名」到登堂入室,入主顶级时装屋的实在屈指可数。因此,借由网络让大众认识到一部分有意愿露面的设计师,确实是一条有必要存在的路径。
@ousseynou.png 秀场后发布的产品细节图 | Via Instagram @ousseynou.png
设计师们能够发布品牌设计内容,乃至是提前透露基本上都是在品牌的默许下进行的。尤其是时装品牌,如今格外注重扁平化的传播方式,通过这些看似更加日常、内部的碎片化信息,弥补官方信息的部分不足,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同时维持品牌热度,这对于品牌和设计师来说无疑是双赢的局面。
Steep Learning Group 打造的 Gramicci 2025 春夏系列型录 | Via Instagram @gramicci
而 Joel Wilson 能够得到与 ASICS 合作的机会,则还离不开 Gorpcore 社群生态的建设。众多 mood board 账号在分享品牌 Campaign 时会主动提及参与的视觉、造型、设计人员,乃至是单独介绍。久而久之,Gorpcore 风格的受众也开始主动去了解与品牌合作的机构、创意人员,这样健康的生态使得 Joel Wilson 这般的自由设计师能够快速建立起话语权。

如此看来我们确实在经历一个设计师逐步走至台前的阶段,如今冷静下来的时尚环境正在通过互联网将各个设计的归属权交还给设计师本人,不仅让行业内部的创意贡献更加透明,也正在改变传统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品牌不再是唯一的焦点,设计师的审美取向、设计理念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市场对产品的认知。而未来品牌与设计师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发生更多变化,各位不妨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