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终于迎来解封之日,这个已逾数十日不能出门的日子,相信对所有居住在上海的人来说,所经历的都是此生难忘的。

解封一刻的心情多少有点复杂,可能是对外面的街道光景已衍生出了些许的陌生和不习惯,尽管这种感觉有点奇怪,但终归是个「缓一口气」的时刻,很多人还是抱着期待的心情来应对。

直到正式复工的前一天,这种「令人期待」的感觉则越来越强烈,如果要形容的话,可能还真有点像「与好久不见的老朋友、旧同事」再次相聚的那种感觉。但明明大家都还在同一家公司,甚至每天都在线上 con call…

在门口扫「场所码」才能进去,已变成上海日常

可能是端午假期的关系,街道上人来人往,开始热闹起来。熬过了最难的日子后,很多店铺也迎来了他们重新开门营业的一刻,尽管当时不能堂食的营业方式与过往有所不同,但很多顾客还是愿意前来,哪怕只是享受一下店外的阳光和树荫,休闲片刻。

上海有很多社区小店,品类形式、服务和产品各异,但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专门服务几公里内的弄堂、社区居民。这些店铺逐步的复工情况,也组成了上海街道恢复热闹的景象。

表面上的画面,似乎都在指向那个逐渐恢复到昔日模样的方向,但实际上呢?经过长时间的停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店铺的营业状态,心态和情绪似乎都和以往大有不同,为此,我们也拜访了上海 9 家不同的本土店铺,抱着诸如此类的疑问:

复工第一天,有什么深刻印象?
停工那么久,有人「报复性消费」了吗?
有观察到大家的什么变化吗?






第一天就开了几小时,能理解但受不了太多(大家吐槽的)负能量,甚至在回家路上吐了


记得刚刚 6 月 1 日刚复工的第一天,因为在家待了太久,感觉自己有些社交障碍,客人们大多也是如此。我们之间的对话变得非常拘谨,很多人拿到咖啡立刻就走了;但也有社交牛 X 症客人,会找你聊天吐槽非常多负能量的事情,当然我也理解,毕竟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在开门几个小时后我就把店关了,因为我实在受不了这么多负能量,回家的路上还吐了,可能是心理问题吧。


疫情过后并其实没有感受到报复性消费,平时所谓「报复性」只是在工作生活压力大后,你想去放松一下、消费一下,但疫情并不是对一个人的影响,所以这种报复性并没有什么体现。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做一间服务周边社区的店,所以并不想开放线上外卖。可能利润会更高些?(开外卖)也会影响店铺的氛围,我希望大家来这里还是可以有轻松的氛围在。

解封后,大家来店里的次数多少其实并不重要,因为这次长期的伤害还没有恢复过来,很多人仍在阵痛期,能不能走出来还是个问题。其实…疫情期间我早就想跑了,但就算跑也得先把钱赚了吧!不然没办法在任何地方生活好,即便跑到了另一个地方,也只是换一个地方痛苦而已。




刚复工的时候门庭若市,后面就缓和了


理发的需求从 6 月 1 日解封后开始的前两周是非常明显的,大家也都知道封禁这么久后,理发是首要诉求之一,所以刚开始的时候门庭若市。但过了这段时间后就缓和了一些。对于 Barber 来说有些客人曾经一个月要来 2-3 次,可现阶段一次就够,毕竟眼下哪也去不了,也没有外出的需求,所以理发一次就足够了,这和以往相比就完全不同。

「派头」在新天地的门店

解封后我和顾客的心态差不多,都还处在一个观望的状态,或者说寻求某种平静。看起来好像是在家休息了两个月,但实际上人人都是脆弱和疲惫的,我们需要的更多是安宁;对理发和喝东西的需求也是如此,都需要一个 PEACE 的状态和氛围。


我们本来的计划和去年一样,邀请全国的 Barber 来参加聚会,但是因为疫情原因彻底放弃。本身 Barber 行业是非常注重线下、亲自到店内的体验,整个过程到文化都是需要亲自感受;通过网络或许也能去传播(Barber 文化),但我们还是希望邀请大家到店。体验感对我们和顾客来说都非常重要。未来是不是还有可能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至于会有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我自己其实仍旧在思考中。





那几天节日加上解封,大家都非常有热情出来购物以及和朋友见面聊天

6 月 1 日开始复工,我们的店铺的位置很特殊,在热闹的武康大楼旁,那时刚好赶上端午节假期,节日+解封后大家是非常有热情出来购物、和朋友见面聊天的,但端午节一过,明显能感觉到又冷清起来了。因为还未开放堂食,很多各类型的店铺都没有完全复工,客流量相对也差很多。

迄今为止报复性消费其实并没有发生,大家反而比以往更加冷静。顾客现在都很渴望交流,以前不少朋友喜欢类似「不要来打扰我」的自助购物方式,但在家封闭 2 个月后感觉到客人们都非常愿意去沟通;另外看到大家都瘦了,可能生活比较规律?以前大家会在随便逛逛的过程中买点衣服,现在好像更意识到了生活的必需品不一定是衣服,所以基本都是带有目的性才来消费的,也就更加理智了。

经历这段时间后,我感觉人们可能变得更热爱生活了,彼此连结也更加紧密。以前在工作上很忙,基本没怎么感受生活,邻居之间也不太熟,但疫情也加紧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门店和附近邻居也变得熟络起来,大家在同一个街道群,凡事一起解决,有这样一个以前不会意识到的机会和大家做朋友,也算是疫情期间感受到的好处吧。






从没想过很快复工,毕竟做的不是必需品,柴米油盐才是。希望大家可以先照顾好自己,能吃饱,再考虑其他。

6 月 1 日我们并没有立刻进行复工,但我记得从解封开始,街上的人也在慢慢变多,仿佛和平时的上海没有什么区别。我不知道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好像大家已经习惯、接受了这种生活状态。


我们恰好赶上了两波疫情的大影响。第一次店铺的筹备阶段刚好是 20 年,这次则是封闭期。2020 年那次其实才有明显的报复性消费感,但这次很明显并没有发生。可能因为在家里的时间太久,大家越来越冷静,思考很多自身的问题,再加上面包和咖啡其实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并没有一解封就上街去报复性消费。


我从来没想过要很快的复工,因为在我看来,Basdban 的产品并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基本生活物资,柴米油盐这些才是。如果 Basdban 很着急地开始复工,我可能会脸红。真心希望大家可以先照顾好自己,吃上饱饭,然后再考虑其他的事情。喜欢咖啡和面包没什么问题,但特殊时期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对于这些非基本需求的物质,不一定非得怎么样才行。疫情到来的时候,我们都是弱势群体,要先保护好自己,管好自己,尽量不要给别人造成麻烦。





很多客人是专门来 DOE 喝咖啡的,这种场景平时比较少见

6 月 1 日解封后恰逢端午假期,所以是有一小波客流量高潮的,但后续的话就又明显冷清了一些。比较意外的是来了很多客人是专门来 DOE 喝咖啡的,这种场景平时比较少见,可能大家都想喝到新鲜的咖啡吧?


报复性消费好像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样发生,好像大家都会选择出门喝喝咖啡之类的活动,买衣服的话冲动消费减少了,但是还是有一定升温。


疫情让我们学习到最重要的一课,是要保证线上方面的输出。无论是内容还是销售,可能线上都要保证一部分才行。众所周知 DOE 是看重实体文化的,除了基本的服装和球鞋外,我们还有咖啡、音乐等等,这些都是想要邀请顾客来到店内去感受。虽然解封后店铺也都恢复了正常的运营,但未来要更加重视线上的传播,比如除了举办的活动要在实体店铺进行外,其他的内容、文化输出可能会更加看重线上途径去传播。





大家好像并没有像我幻想的那种「报复性」喝到很多的情景,更希望小聚一下而已。

6 月 1 日解封后第一天其实我们只开放了一楼,但从里到外是完全坐满的,因为除了酒和咖啡外,我们还有简单餐食提供,所以来店里的朋友非常多。


报复性消费的话,好像并没有像我幻想的那种「报复性」喝到很多的情景,都更希望小聚一下而已。更多朋友开始是三五成群地坐在街头喝着酒或咖啡,这种(喝东西的)方式比封控前要多很多,可能因为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一起畅饮一起玩的方式,也可能是一种妥协吧。


原本在疫情爆发之前我们是准备了一张黑胶唱片给到朋友们,作为 DUFOUR 店铺的周年活动献礼,但随着封控开始,这一切都停止了。对我来说,焦虑可能是最直接的感受。从来没有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也没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只能每天重复一样的生活状态,这是最令我焦虑的。所以解封后也没有想太多,只想尽快恢复我们的正常运营就很好了。




这段时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要经历内心疗伤的一个过程。

6 月 1 日解封后迎来了几个月来第一个小高峰,但结束端午长假后,人流就开始迅速减少。毕竟现在不允许堂食,所以周一到周五的街上,特别是夜晚,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人了,又非常冷清。


这段时间仿佛是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个人都要经历内心疗伤的一个过程。虽然我们贩售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活必需品,但还是有很多朋友会关心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营业、希望可以到店里买买东西或者喝咖啡,大家都希望保持一个更良好的关系。


疫情期间其实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未来遇到类似的突发情况,一定要有所准备才行。比如会在产品上做一些优化和调整、在新的城市开设新店铺等等,争取能够有所应对。其实现阶段上海还远没有达到正常生活的水平,能够感受到每个人生活得依旧比较谨慎,还有一些不安定感。在这样的后疫情期间里,每个人都只能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情。





尽管偶尔有唱衰的声音,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类「伤痕文学」,我坚信这座城市会好起来。

6 月 1 日刚解封后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会有不少朋友来店里看看,大家都想上街走走,即便我们店里并不贩卖食品和饮品,大家路过的时候也会坐在我们的店内乘凉、喝东西。但因为目前还没有完全恢复,后续明显人流又少了许多。


报复性消费其实在解封后也并没发生,反而对实体店来说是一段「报复性下跌」的过程吧!不过这对大家都一样,我们也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况。


虽然现在这座城市还远没有回到疫情前繁华的状态和氛围,但我相信无论是我们熟悉的烟火气也好,还是曾经的商业氛围也好,并不会因为疫情就受到致命打击。现在尽管时不时会看到唱衰的声音在,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类「伤痕文学」。我们对于生活的需求是不会有变化的,所以我也坚信这座城市一定会慢慢重新好起来的。






虽然解封了,但仍无法和过往相提并论,大家还处在一个疗愈的过程里。

我们在 6 月 6 日复工后,经过一系列准备后恢复了一定的客流,来店里逛逛、买点喝的的朋友们逐渐多了起来,但和平时仍旧无法相提并论,因为大家都还在一个疗愈的过程中吧。


之前想象中的爆发性增长其实是并没有发生的,如今购物过程的神情和氛围也相对平静,客人和客人之间也会保证一定的距离。


突发事件是很难完全避免的,能改变的只有在问题出现时,我们自己尽可能提高应变和解决能力。很多东西没法避免,你只能把它当作一种锻炼或学习?可能这样的描述也不妥。因为不管做品牌,做店铺或者是工作,都不会一直处于舒适圈,势必会遇到机会和危机。

虽然我们一直支持线下的「社群生活」,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但是不可否定的是经过这次疫情,网络的确给某些事带来了很多便利,如果没有手机和发达的网络,一旦碰到相似的情况的话,就不会出现「小区团长」,「宠物救援」,「小区帮助」等等,很多很好地可以通过网络和手机解决一些事情。大家也因为没法出门,可以用手机和网络实现自己的社群微信群与朋友保持联络,线上健身,线上聚会,线上喝酒等一些娱乐调剂。我觉得这也是现在这个时代特色的「社群生活」。

不可否认的是,这场疫情的确衍生了许多问题,我们在过去几个月中都曾惶恐不安、焦虑过…也正因为在如此逆境之下,我们会思考,会反省,同时也会想出对应的措施来拯救自己,帮助他人。

正如上文 9 家店铺老板传达的态度一般,尽管上海还未完全恢复往日丰富多元的场景氛围,但他们依旧保有乐观情绪,热情地对待客人,并理性冷静地分析店铺往后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而对于各位读者们,解封后的上海给你的感觉又是怎样呢?有不同看法的朋友,不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不能错过的内容

时尚 . 球鞋 - Nov 15 by Vera
「当代东方隐士」。
生活 - Oct 30 by Zola
焕新的场景空间带来全新购物体验。
时尚 - Sep 16 by terry
演绎跨界潮流新篇章。
生活 - Jul 25 by Zola
以「上海」为名,传承海派之魂。
时尚 - Jun 7 by terry
探索更多对身体与服装关系的思考。
时尚 - May 24 by Myk
凸显 DOE 源自「上海」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