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主流的穿衣风格、各类小众文化爱好者被统称为「亚 x」,到他们因兴趣爱好组成的群体被视为「亚运会」,「亚」似乎已成为当下潮流年轻人不可避免的指代词。

Gabber 亚文化群体 | Via EXACTITUDES

当我们习惯性地用「亚」这个词语去判断别人的穿着打扮、生活爱好时,难免会掉进刻板印象的陷阱。比如在之前的「Exactitudes」文章中,我们就向大家分享过上世纪年代「亚文化」与当下大众对「亚」认知的区别,以及人们对他们产生先入为主的看法。

除单纯的视觉呈现外,「亚文化」电影也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如果说 Exactitudes 以 4 x 3 照片形式直面「陈述」社会群体的相似性,无形中探讨个性与统一性矛盾的社会学意义,那电影则以不同的视听、场面调度再现亚文化群体生活(衣食住行),集体活动,甚至是人物内心状态的变化。

此番,我们向大家分享 10 部不同年代的亚文化电影,为居家的各位提供一份兼具内容与视听的影单。



《Quadrophenia》

(四重人格)


《Quadrophenia》 | Via DOUBAN

电影《Quadrophenia》背景设定在 1964 年的伦敦,主要聚焦于那群穿着 M65 军装,紧身剪裁的西装,听独立乐队,骑着改装后的 Vespa 电动车的 Mods 一族,他们大多游手好闲,整天聚在一起参加派对、服用安非他命、泡妞,甚至是与 Rockers 打架斗殴,后者是骑着 Triumph 摩托车,穿着黑色皮夹克,听着 50 年代摇滚乐的另类亚文化群体之一。

Via DOUBAN

影片真实再现那个年代 Mods 与 Rockers 斗殴场景,两个帮派多次在公共场合针锋相对,对市民产生的危害影响甚至被媒体报道为「Riot」(暴乱),但这些只不过是电影中的高潮或分水岭片段,其最本质的意义在于这群青年想表达的「I wanna be different!」——想通过特殊行径表达自己的独一无二,从而获得别人的关注。

The Who ——《Quadrophenia》专辑封面 | Via THE WHO

电影 《Quadrophenia》| Via THE SCOTTISH SUN

其实《Quadrophenia》改编自上世纪 60 年代英国摇滚乐队 The Who 的同名摇滚歌剧,可译为《四重人格》,相比于电影,The Who 的歌剧内容更符合标题用意,Timmy Cooper 作为这两个场景的主角,在歌剧中他患有四种人格的精神分裂症(代表 The Who 四位成员),而在电影中他经历了从 Mods 帮派中受到来自身边朋友的关注与热捧,到最后被抛弃责骂等一系列事件。尽管歌剧与电影的内容截然不同,但双方核心点同样聚焦在一个正在寻找答案的青年群体中。



《This is England》

(这就是英格兰)


《This is England》| Via DOUBAN

从《This is England》片名来看,可能探讨的角度更为宏观一些。同样来自英国一类亚文化群体,电影从一位 13 岁的 Skinheads 男孩视角出发,当时 1983 年的英国正处于动荡时期,除了从穿衣外观 —— 校队夹克、Polo T 恤、牛仔裤、Dr.Martens 皮靴,光头模样还原 Skinheads 群体造型外,影片还透过战争背景、社会环境去探讨人性。

Via DOUBAN

Via FILM-GRAB

性格中带有反逆心态与不稳定性的 Skinheads,被引诱到满是空话和套路的政治阵营中,并自发且偏激地对非白人群体进行抢劫或施暴等行为。电影整体通过 Skinheads 的底层人物叙事出发,再延伸到政治、种族歧视问题。毕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亚文化的衍生或多或少都与政治、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Taking Woodstock》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Taking Woodstock》 | Via DOUBAN

说起 Woodstock,大家应该能想到那个来自上世纪 60 年代,让嬉皮士日夜狂欢的音乐节。这部由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并没有郑重其事地还原 Woodstock 音乐节的经典场面,而是在一条温顺的故事线下,呈现音乐节举办前后的经过与场景。

Via DOUBAN

正是这种旁观者视角,我们更能透过主角角度去看待并惊讶于当年嬉皮士的行为与模样,他们会在举办前几天开车、骑机车,甚至徒步几十公里来看一场演出,也会在毫无掩蔽的环境中,赤裸裸地洗澡、睡觉、以身示范「性自由」的口号,或在迷幻维度中感受精神带来的快感…影片甚至没有将任何「笔墨」放在音乐节演出中,剧情上也没有讲述亚文化群体的暴力和冲突,而是透过嬉皮士的反应体现他们「娱乐至死」的态度,同时又突出那个充满偏激、荒诞、嘲讽心态的面向。



《SLC PUNK》

(盐湖城朋克)


《SLC PUNK》| Via DOUBAN

作为一部朋克 Cult 片,《SLC PUNK》围绕着 80 年代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一位名叫 Stevo 的朋克生活,他放弃被哈佛法学院的录取资格,对曾经是嬉皮士,现在却为了富有而「背叛」自己年轻时的灵魂的父母而感到反感,于是叛逆的 Stevo 日夜混迹在同为 Punk 的朋友群体中。

Via Gifer

不止是 Punk,影片中出现不少亚文化群体—— Mods、Neo-Nazis(新纳粹,白人至上的 Skinheads)、The Heavy Metal Guys、被视为「新嬉皮士」的 New Wavers,呈现美国婴儿潮一代叛逆心态,企图通过其他途径证明自己。

Via We Heart It

Stevo 因自己的朋克身份引以为傲,但随着事情发展偏离正常轨迹后,他开始看到朋克生活的弊端,且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无政府信念相矛盾,最后因朋友 Bob 去世而崩溃,Stevo 决定将自己的朋克发型剃掉,回到哈佛读书,变成与父母同一种类型的人 —— 装腔作势,年轻的自己可能会反感未来的自己。



《Kids》

(半熟少年)


《Kids》 | Via DOUBAN

提及 hip-hop 派别的亚文化电影,相信大多数人会想到《Kids》。《纽约时报》曾将这部电影描述为「《蝇王》(出自英国作家 William Golding 的书籍,探讨群体思维与个性、理性与情感反应、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与滑板、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具有轻微麻醉作用,吸入它会感到开心)和 hip-hop…没有雷鸣般的道德清算,只有观察的超然。」

Via DOUBAN

全片立意明确,直接粗暴地呈现一群半熟的街头少年的日常生活 —— 嗑药、性、滑板,在看到同性恋、黑人等族群时会表现出歧视,甚至对他们进行施暴等等。电影名称既点明这群街头少年享乐主义的稚嫩心理,「K-i-d-s」又似乎与连接全片的关键词「Aids」(艾滋病毒)拼写有着相似之处。不管有意或无意,电影以街头少年视角展现孩子看待事物的另类方式,最后以其中一位少年 Casper 那句「Jesus Christ,What Happened?」独白后缓缓落幕。



《Wild Style》

(伴我闯天涯)


《Wild Style》 | Via DOUBAN

在 80 年代拍摄并上映的《Wild Style》,以松散的叙事记录 hip-hop 文化较为初期的模样,这部影片被视为首部 hip-hop 电影,相较于像《Kids》这一类传达青年受到亚文化群体影响的电影,导演 Charlie Ahearn 更想在《Wild Style》中写实地呈现 hip-hop 文化的多样性与开创性。

Via DOUBAN

涂鸦、Mc、B-Boy…电影还出现了像 Busy Bee Starski、Fab 5 Freddy 等老派 hip-hop 音乐家或 hip-hop 视觉先锋,展示 hip-hop 文化发展过程中音乐、舞蹈和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这部非常纯正的 hip-hop 电影,从上映到现在受到大批追随者的热捧,比如 Nas、Beastie Boy 等多位 hip-hop 歌手/团队曾在歌曲中采样电影的台词或场景声音。



《Easy Rider》

(逍遥骑士)


《Easy Rider》 | Via DOUBAN

比起亚文化,《Easy Rider》更倾向于公路电影性质,却又带着「反主流文化」的意味。影片中除了两位主角外,最亮眼的莫过于那两辆定制摩托车—— Chooper,带有延长叉的车头,没有后悬架的车尾,弯曲或过短的车把,此类改装的摩托车风潮曾在 1950 年后期出现在美国加州一带。

Via DOUBAN

电影中两位车手秉承着「享乐主义」的生活态度,以非法交易获得金钱后前往目的地 —— 新奥尔良的狂欢节,途中他们遇到离群索居的嬉皮士群落,在保守小镇受到原住民的反感而差点被杀害,而后到达目的地却没有感到真正的喜悦,便打道回府,半路上又因突发事情让他们行程戛然而止。

Via DOUBAN

于 1969 年上映的《Easy Rider》,展现 60 年代的理想主义向放纵的 70 年代过渡期间,彼时全球正处于紧张局势中,越南战争、美苏冷战等大环境趋势下,人们充满惶恐、叛逆、漫无目的且空虚的状态,这种心理不仅体现在那时的嬉皮士、摇滚、Disco 等亚文化群体中,还有包括像《Easy Rider》中的机车等反主流文化群体中。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Fabulous Stains》

(彻底失败)


《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Fabulous Stains》 | Via DOUBAN

该影片的中文译名似乎有点差强人意,Stains(污点)作为电影中的女性朋克乐队,由一位 17 岁女孩 Corinne Burns 组成并运营。影片讲述 The Stains 在音乐界经历的事件,《Ladies and Gentlemen: The Fabulous Stains》这个标题更像是舞台主持人向现场观众介绍 The Stains 的话语,其中「The Fabulous Stains」可理解为她们对朋克永不放弃的奉献精神。

Via DOUBAN

这部带有 Cult 性质的亚文化电影揭露朋克音乐内部环境,和媒体更重视噱头多于事实的现象,比如在 The Stains 以全新、更朋克的形象在舞台上宣示自己不会放弃的精神时,男性记者认为她们的反社会态度是(现有)乐队缺乏的人才,而女性记者则将她们的「咆哮」理解为对女性赋权的呼吁,并视为女性主义的新声音;但随着乐队被其他人污蔑时,媒体又责备她们对粉丝来说是一个糟糕的榜样。

Via DOUBAN

讽刺意味不言而喻,此外像朋克乐队 Sex Pistol、The Clash 成员参演也成为此片的一大亮点,电影透过 The Stains 的视角传达女性主义和朋克文化真实无畏的精神。



《Saturday Night Fever》

(周六夜狂热)


《Saturday Night Fever》| Via DOUBAN

这部《Saturday Night Fever》作为 Disco 亚文化的代表性电影之一,高度还原 70 年代舞厅场景 —— Bee Gees、The Trammps 的 Disco 音乐,各类被称为 Hustle 的 Disco 排舞,带有亮片的高饱和度色系西装、高腰紧身裤、高跟鞋的 Disco 穿着打扮。

Via DOUBAN

70 年代 Disco 文化的出现,在当时缓和了人们对紧张局势和社会生活的不安,于是舞厅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最佳去处,电影中主角 Tony Manero 也不例外,他是一名 19 岁的意大利裔美国青年,成长至今只在两个地方被赞赏过,一是工作的五金店;一是在 Disco 舞厅并被视为「舞池之王」。电影在大量歌舞剧情的推动下,最后在 Tony 与群体产生思想分歧,而后找到自我目标等探索青年内心问题,从而升华整部影片立意。



《24 HOUR PARTY PEOPLE》

(24 小时狂欢派对)


《24 HOUR PARTY PEOPLE》 | Via DOUBAN

最后一部电影《24 HOUR PARTY PEOPLE》,并没有像上面的电影那样,从亚文化群体角度出发,而是围绕 Tony Wilson 创立的唱片公司「Factory Records」以及俱乐部「Haçienda」,讲述 70-90 年代发生在英国曼彻斯特的亚文化音乐故事。

Sex Pistol 首秀 | Via DOUBAN

Joy Division 主唱 Ian Curtis 葬礼 | Via DOUBAN

以朋克乐队 Sex Pistol 首场演出作为引入,集中呈现后朋克乐队 Joy Division 如何演变成 New Order、结合独立摇滚音乐和锐舞场景的 Happy Monday,这部影片以传记喜剧的形式讲述这些乐队的「前世今生」,其中有不少关于这些乐队的「冷知识」,比如 Tony Wilson 与 Joy Division 之间的「血书宣言」(前者划破手指,用血写一份合作协议)、 Happy Monday 在录制第四张专辑《Yes Please!》时如何花光 Factory Records 的预算,还有知名平面设计师 Peter Saville 设计的唱片包装开销比单曲售价还要高,导致 New Order 的《Blue Monday》每售出一份就损失 5 便士等等一系列事件。

Via DOUBAN

尽管影片中并没有过多集中在亚文化群体中,但也能看到在音乐流派不断更迭的时代,一群群出现在俱乐部狂欢的亚文化青年们,从摇滚、哥特,再到电子、锐舞群体。在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下,这群年轻人沉浸在各种音乐场景,只为逃避现实,内心虚无的那一面。

以上 10 部电影是我们为大家推荐的亚文化电影,从 Mods、Rockers 到嬉皮士、Disco,从朋克、锐舞到 hip-hop,几乎囊括当下比较火热的亚文化阵营。

其中不少影片从青少年视角出发,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们因政治、社会、家庭各种原因,在青春期没有形成真正的价值观之前,常有一种「我要变得与众不同」的认知,以制服般的穿着打扮在帮派/社团/组织中获得关注和存在感,他们反感大人的保守,排斥外来(其他帮派)文化的侵入。

可当一切事情的发生偏离正常轨迹,他们在经历过冲突、疾病、被抛弃后,才意识到群体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底线已产生严重分歧,他们开始失去最初的帮派信仰,重新回归独自一人的状态,或在虚无中继续挣扎,寻找下一个赖以慰藉的新信仰,或摆脱曾经的生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其实这种叛逆的心理不止是电影中的主角才有,你我他在青春时期皆有体现,只是环境不同,所折射的行为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像我们小时候流行的杀马特风格也是一种「对外宣泄,获得关注」的文化媒介之一。国内对「亚」的认知大多止于怪异风格的打扮,但真正的「亚文化」派别是拥有夯实的文化基地,种类繁多,会互相影响,甚至产生分支,其背后的根源、具体表现不是我们用只言片语就能讲清楚的关系与影响。

不能错过的内容

时尚 - Jun 27 by Vera
亚文化带入高级定制!
现客视点 . 时尚 - Apr 24, 2023 by Tanya
还在设计体现出 Rose 一向热衷的「边缘社区」:音乐、亚文化和少数族群。
现客视点 . 时尚 . 生活 - Jun 19, 2022 by Tanya
Uzi 在 IG Po 出造型并指出:这是当下时尚风格的「blueprint」。
时尚 - May 17, 2022 by EllaCheng
歌荒的时候听听 STONE ISLAND SOUND。
现客视点 . 时尚 . 生活 - Apr 25, 2022 by Tanya
还是上世纪好莱坞电影、亚文化 Mod 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