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Maison Martin Margiela,我们还可以聊些什么?

眼下的时间点,这间时装屋已在编年史册的记录簿中留存了自身 30 余页的印记,在并不算太过冗长的跨度里,一手创办它的那位比利时人,在故事的二十页之后便抽身而去,隐于尘世。而那一前缀,代表着「我们」的 Maison 称谓,也无可逆转的在岁月更迭与故人离去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关于「我」(Martin Margiela),关于「我们」(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过往,在任意社交媒介的搜索栏输入,好像都有着一连串长长的结果,无数的修饰、形容,赞美,甚至膜拜,雕琢着那一切关于「我」,关于「我们」的故事。

所以,之于 Maison Martin Margiela,究竟还可以聊些什么呢?

在如今这样一个出名只需 15 秒,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数字时代,神秘感多少变得不那么合乎时宜,然而 Martin Margiela,似乎仍然具备着一层神秘的 IP 属性。刻意隐藏在 Maison 面纱下的个体,一次又一次地被不同的载体「侵入」、「溶解」,透过一撇余光的缝隙,从屈指可数的线索中,拼凑着「我」与「我们」的记忆碎片。

文字、图像、影像,在人们按照既定顺序翻阅那本 30 余页的编年记录簿时,会不自觉的发现内容的愈加完整与丰富,书面的描述,视觉的引申,流动的画面,甚至是从未有过的,「我」的加入。《In His Own Words》纪录片展映之际,当 Margiela 的声音伴随着他手中一件件作品出现时,人们意识到,世界从未离他如此之近,即便他也仅仅是在片中「展示」了自己的双手和那略显低沉的嗓音。

Margiela 在纪录片中展示芭比娃娃的单品 | Via《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

直到如今,我依然愿意相信,《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纪录片的参与形式,代表着这位设计师的「分享」极限,它犹如是一条牵引线的末端,至此之后,再无拓展的可能。而末端所对应的「开篇」位置,即故事的开头,也是我们今天想要讲述的主题。

2009 年 10 月 27 日,由 Rizzoli 发行,Margiela 担任设计总监的书籍《Maison Martin Margiela》正式问世。客观来说,这并非行业内首本主角为时装屋的出版物,1998 年 10 月,以摄影师 Mark Borthwick 作品为主的视觉书刊《2000-1》,以及 2004 年首期的《A Magazine Curated By Maison Martin Margiela》,分别以不同的角度拓展了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世界。而之所以将其形容为故事的开头,则源于它所特有的内容维度。

在 Rizzoli 的官方描述中这样写道,《Maison Martin Margiela》提供了一次对时装屋设计过程的内部观察契机,遵循着 Margiela 的制衣精神,这本书自身就是一件艺术品。400 张先前未曾披露过的珍贵图像素材,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内容体量,Jean-Paul Gaultier、Susannah Frankel 等人执笔的内容,以银色墨水的笔触写就,伴着薄厚不一的纸张材质,在厚重与轻灵之间辗转腾挪。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继服装、配饰、鞋履、零售空间、展览之后,Margiela 将关于「我们」的美学世界「微缩」到一部平面的书刊载体,没有妥协,也不存在让步,你总能在《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不同章节与页面中,感知到某些细节,它们或为斑驳影像内的点点颗粒,或为刺绣白布封面的精神指引,在关于「我们」的纸质书刊分类中,《Maison Martin Margiela》,俨然一部「圣经」的存在。

2001 秋冬 Oversized Collection 合作杂志专题与拍摄型录(左)/ 圣丹尼斯大道的门牌(1990 年至1994 年为 Maison Martin Margiela 总部所在地)|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08 秋冬女装秀后台(左)/ 圣莫尔街(Rue Saint-Maur)巴黎总部阶梯上的一名工作人员 |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而这部「圣经」在 2021 年迎来了同中文读者历史性的相遇,4 月 20 日,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发行,《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中译版书刊宣告亮相。也许,在忠实的 Margiela 拥趸之外,多数的时装爱好者并没有翻阅过原版的书籍,中文译本的发布,也算是填补了内心中的小小缺憾,也再度唤起了人们探寻它的情绪。

关于「我们」的故事,《Maison Martin Margiela》算得上是最好的讲述者。



Margiela White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白色代表了脆弱中蕴含力量,同时也预示着时间的流逝不堪一击。白色的独特在于同时包含了统一、纯净和坦诚。白色不仅仅是白色,还有很多的变幻莫测,不同的阴影能变幻出不同的白,我们通常使用哑光白,让时间的流逝变得显而易见」,《Maison Martin Margiela》一书中,收录了上述「我们」对于白色的注解。一定程度上来说,白色,恰如其分的对应着这间时装屋基于永恒的概念,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岁月消逝的冲击和磨砺后,单纯的白是一个永不褪色的化身。

如果以颜色的差异来形容不同设计师或时装屋 DNA 的话,Martin Margiela 的白,定是其中特殊的存在。相较于时装历史上那些情绪饱满,调色盘异常丰富的创意者,「Margiela White」多多少少显得另类而极致。就像在一张徐徐铺开的空白画布上,于笔墨挥洒之间,设计师们在各自的区域进行创作,而到了 Margiela 这里,他却在画布的表面再勾勒了一抹白色的轮廓。

《MARGIELA / GALLIERA,1989-2009》中出现的「1994 fan’s bedroom」 | Via Palais Galliera

2018 年于 PALAIS GALLIERA 博物馆上演的《MARGIELA / GALLIERA,1989-2009》展览,在第一个区域空间的末尾,展示了名为「1994 fan’s bedroom」的装置作品,其灵感源于摄影师 Kyoishi Tsuzuki 创作的《Happy Victims》系列。在早前的 1999 年和 2003 年,有两位藏家向 Kyoishi Tsuzuki 展示了他们用「Margiela White」制成的服装、配饰、物品与家具,而这一装置便是向 Margiela 的藏家致意。

在很多时候,人们总能从那些高饱和的亮色系中感知到奔涌的活力,它们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彩斑斓,它们象征着外溢的情绪,高调又惹眼。而在那些暗沉的冷色系中,间或又流露出一丝克制与隐忍,犹如第一类的反面,对比鲜明。但白色,恍惚之间却有着一种不知何故的深邃,它区别于上述所言的任一调性,纯粹地附着在关乎 Maison Martin Margiela 近乎一切的表面,凸显着时间的刻度,映衬着岁月的痕迹。

白色,是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工作室的标志,在时装秀场的记忆中,身披白色工作服的团队人员,代替了传统意义上设计师个体的谢幕致意,此间一致性的白色,继而代替了「我」的身份,代表着「我们」的指代;

白色,是 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标签和四处白色针脚,在它之前,也许人们都不曾想过,一间时装屋竟然可以推出标签上不带任何字眼的作品,这淡化了对商标渴望的阶级追求。1989 春夏季度,Maison Martin Margiela 带来了秀场系列「The Show Collection For Women」的初次登台,而在日后其他所有子系列的标签上,均有 0 到 23 数字范围的出现,只有这一系列仍然是一抹空白。在服装的外部,四处白色针脚固定着标签,仿佛是在平衡的意图下多了一分并不孤立的隐喻。或许 Margiela 也不会想到,这四处白色针脚,会成为另一种层面上,人们对于商标渴望的强烈诉求。

而白色,同样可以视为匿名性的终极索引,隐匿在一幅纯白的幕布后,裁切着属于时装的本质,空白却不空洞。它消解了,分化了个体的指向,代替了「我」的身份,代表着「我们」的指代。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Maison Martin Margiela》是一本白色的读物,白得深邃,厚重,却令人神往。这是一个真实,又像是幻想出来的地方,被时间的年轮漂白,屹立在过去,从未被遗忘。



Margiela Forever

Via Marina Faust

《In His Own Words》记录片中,曾于 1989 至 1991 年期间负责 Maison Martin Margiela 对外公关事宜的 Pierre Rougier,在镜头前分享了关于 1990 春夏系列的往事。那是品牌的第三场时装秀,在巴黎偏远的第 20 区一处废弃的操场上举办,生活在此处的孩童与时尚行业的编辑、买手共同「参与」。Pierre 谈及 1990 春夏时说到,这场秀带来了很多争议,人们对它反应非常强烈,说这是在利用幼小、被压迫的孩子们,将他们作为道具之类的言论,某些媒体对此进行了疯狂的批判。对此,Pierre 很惊讶,因为他无法想象,人们通过 1990 春夏系列获取的,竟然是如此不同的信息,有些时候,这些行为与言论深深伤害到了 Margiela,并促使他做出了匿名的决定。


「 匿名对我来说像是一层对个人的保护,不仅是作为一名设计师,也是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在。有时候我对必须要做出这个决定而感到遗憾,但当我感到被保护时,我能够创作,并给予更多 」


Via Martin Margiela

从开始到结束,匿名所掩盖的只是身份与个人的光环罢了,关于「我们」,关于创作,Margiela 好像并不吝惜分享。或许以毫无保留来形容多少有些夸张,然而于《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书刊里,那一世界的窗口变得明亮了许多。

在他亲自参与的 20 年时间里,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创作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逐次递进。《MARGIELA / GALLIERA,1989-2009》展览曾将前十个系列定义为「MANIFESTO」,那是 Margiela 职业生涯的一则宣言,废弃的停车场,停用的地铁站,救世军慈善组织的拍卖厅,编辑们在土质荒地上的简易座椅、洗衣机,或是任何能够就坐的物品上,欣赏着那些从跳蚤市场淘来,经由团队重新裁制,赋予二次生命的服装。

1994 春夏对此前十季重点作品的回溯,1994 秋冬六城同步的门店展示,1997 两季系列将制造环节变为最终成衣的「STOCKMAN」,2000 春夏矛盾于窄身轮廓风潮的「OVERSIZE」……这么说好像永远不是个头儿,Maison Martin Margiela 的每一季创作都足以用整章的篇幅来讲述。20 年,人们会记住 Margiela 对衣物、对设计倾注的情感,对「奢侈」的定义,与时尚的「背离」。2009 春夏的二十周年系列落幕后,「我」宣布了离开,在巴黎《解放报》撰写的评论中,Martin Margiela 被形容为「他那一代人中最具才华的创作者之一」。

20 年,那段被时尚史学家、文化编辑、评论员、时装爱好者等群体不断提及的、早已过去的 20 年,究竟留下了什么?时间,从不是一个可靠的标准,它只不过是内心发出的嘈杂声罢了,既不存在于过去,也不存在于未来,那些出没于人们记忆中的,碎片式的情景,终有一天会模糊,甚至消逝。Maison Martin Margiela 会是个例外吗,在纯白画布上变幻出的不同阴影的白,令时间流逝变得显而易见的白,会是个例外吗。

我想不会吧。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本厚厚的,20 页的编年册就陈放在那里,那本圣经一般的《Maison Martin Margiela》则静静地待在身侧,每当人们想起它的时候,总是可以看到,感受到。因为它一直在那里,于纯白的画布内,编织着关于「我」,关于「我们」的故事。

1989 春夏 1 系列 第一件外套(左)/ 1995、1996 春夏的 Tabi | Via 《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89 春夏女装秀的电报邀请函,模特穿着的 Tabi 鞋底在红色墨水中浸湿,走在 T 台上时留下红色的印记(左)/ 1989 秋冬,织物上红色 Tabi 鞋印,来自 1989 春夏秀场的白布,以及由同款印花织物制成的背心 |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89 秋冬 1 系列,一件外套的设计草图(左)/ 展示时装屋系列的宣传单 |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00 秋冬女装秀 Oversize 系列,按照意大利尺寸 78 号制作(左)/ 尺寸 78 码的棕色麂皮夹克,搭配同样为78码的灰色平纹针织连衣裙 |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1994 秋冬 Gentenaar 女装系列,在巴黎,伦敦,米兰,东京,纽约,波恩六座城市同步展示,系列被运送到门店展出,取代了传统秀场(左)/ 1994 秋冬,伦敦约瑟夫门店橱窗 |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2009 春夏女装秀,庆祝 20 周年,T 台上空落下银色亮片,所有的工作人员出场谢幕 | Via《Maison Martin Margiela》

《Maison Martin Margiela》全书中的第一则文字内容,是 Jean Paul Gaultier 写给 Margiela 的私人信件。在信中,他回忆起了与 Margiela 初次见面的往事,那是在 Canette d’or 的颁奖典礼上。一个月之后,《解放报》文化板块的记者 Michele Cressole 给老爷子致电,坚持认为他应该与 Margiela 见一面,原因是后者想为 Gaultier 本人工作。

就这样,三年的时间里,Margiela 担任着 Jean Paul Gaultier 的设计助理,甚至在 1986 秋冬系列秀场上,他还客串了一次模特参与走秀。用老爷子的话来说,那是充满了欢乐与真情实意的三年时光,两位处在生涯不同阶段的时装巨匠,幸运地遇到了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点,透过 Gaultier 动容的话语,触及到了每一位热爱他们的读者的内心:

「时光荏苒,已经过去 20 年了,一直以来,你用一把时尚的手术刀有条不紊地对服装进行解剖,提取精髓。」

「20 年了,我依然以你为傲,崇拜你,尊重你,爱你。最后我想说的是,非常感谢你,因为当人们爱着你的时候,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是在 20 岁的年纪。」

不能错过的内容

NIGO® 与 Rizzoli 合作推出《I KNOW NIGO》档案书籍
生活 - Mar 1 by terry
收录了 NIGO® 与不同音乐艺术家的合作及其珍贵藏品。
芭比永存,Rizzoli 出版《Barbie:The World Tour》特刊
Rizzoli 发布《Pharrell: Carbon, Pressure & Time: A Book of Jewels》书籍
时尚 - Aug 24, 2023 by terry
书籍收录 100 多件与 Pharrell Williams 相关的珠宝作品。
Rizzoli 为涂鸦艺术家 André Saraiva 推出作品书刊
生活 - Sep 23, 2022 by Lin
记录了 André Saraiva 的背景故事。
TOM FORD 推出《TOM FORD 002》精装图书,记录品牌故事
时尚 - Aug 12, 2021 by Lin
目前已经在品牌官网开启预定。
UNITED ARROWS 历史回顾书刊正式发布
时尚 . 生活 - May 18, 2021 by Allen.Xue
国际版本于今日正式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