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一阵子我们就一直在想,眼看马上就要临近 NOWRE 5 周年的纪念日子了,我们到底要在今天给大家推送什么样的内容,毕竟庆祝的那些贺语,自己给自己讲好像也不太合适。
去年 4 周年之际,我们就在这天为大家总结了 NOWRE 的内容结构,以及这个团队每天都是怎么运作的,所以本着「 不炒冷饭 」的心态,今年我们就不再多谈自身了。也正因如此,我们创始人就提议不如谈谈一些身外事,例如行业近五年里的一些现象?正好这些年间我们也身处其中。
五年里发生的现象,听起来就是个很模糊的话题,一开始我也很头疼,到底该从何谈起?毕竟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了,一天里听的看的干的都那么多,别说五年前的今天大家还能不能清晰记住点什么,连上周五去了哪儿可能也要思索一会儿吧。
一时间要罗列起这几年的痕迹,然后再重新筛选整理,就像要点评每天都在飘的云朵一样,你能说出哪天的形状最美,哪天的速度最快吗?毕竟我也不是最强大脑的选手,实在有心无力。最后就只剩下了感叹,这一切也发展得太快了,甚至让人不曾感觉到每天留下过什么印记。相信大家都能有差不多的体会,今天还能刷爆朋友圈的事,很多时候一觉睡醒就连话题都变了,搭不上话,你这天就落伍了。
思来想去,最后也是一场空,只体会出来一个「 快 」字。
不过,成事多靠无心插柳,灵感也是说来就来。快,本来不就是一种现象吗?来去之快,就是这个行业目前相当突出的现象,体现在方方面面上。
我尝试把这个快字套到某些事件、品牌甚至某一件单品之上,都能够找到一些代表性的例子。然后又把快字代入到行业不同的领域里面去,也能发现很多可以说得通的个案。整个行业的发展之快,令很多事情产生了变数,导致催生出不同的现象和发展走向,让价值、观念甚至结局都变得更加多元。
时尚之快
时尚领域的格局,基本上在短短几年之间就实现了连锁效应般的「 洗牌动作 」,也是速度的一种反映。几个主要集团下的多个传统时装屋几乎都换上了新一轮的设计师阵容,造就出时装屋之间全新的博弈擂台。
社交网络的帮助下,时尚被曝光于全球角落,当每个人都拥有对时尚发表评价并让价值互相产生影响之后,过往的界限就已经被彻底模糊,被瓦解阶级观念的时尚不再专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高与低之间的距离开始被拉平,时装所体现的价值已不能再用以前的标准量度了。然而,许多时装品牌陆续拥抱的青年文化,亦伴随着网络时代下的多元价值不断衍变着。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请来了《YOHO!潮流志》新任主编、同时为时装品牌 SANKUANZ 设计师的上官喆来一起探讨。
上官喆
《YOHO!潮流志》主编、时装品牌 SANKUANZ 设计师
「 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是孤立的 」
当 YOHO 集团找到你的时候,你有过考虑的过程吗?
考虑了大概一周吧,和 SANKUANZ 中国与欧洲的团队都认真讨论过这个事情。团队担心的原因是,SANKUANZ 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已经很明确,YOHO 杂志之前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否适合。对于我个人担心的原因是,作为一个创作者,有强烈的个人坚持和喜好,在媒体上我是否能保持公正,另外我能否能为商业牺牲内容的纯洁性。
最后让我们决定参与到 YOHO 杂志中的原因和「 calling 」有关,我们姑且将它称作为使命,这个词也是 YOHO 杂志 12 月刊会讨论的主题。我一直认为如果中国的创作者能在全球文化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那一定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能做到的,一定是一群人的成功才能成就那个局面。而且这一群人不是一个小圈子,或者三两好友,而是真正能代表中国创造力和真实面貌的一群人,也许是互不相识的一大群人,他们不断的创作,并且持续让世界看到。
我觉得媒体是有这样的责任的,而不是作为一个商业信息的出口,作为一个消费主义机器里的齿轮。在中文杂志里我没有看到有这样作为的杂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可以在这个必将到来的进程中起到作用。也许这个动因很理想化,但是它是让我相信这个事情,并且对其抱有热情的唯一原因。
在你所在的行业里面,这几年间让你觉得变动最大的是什么?是自身的视野还是受众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怎样的?
自身的变化很明显,这个变化体现在视野变得更广也同时变得更窄,因为越来越了解这个行业和它运作的方式,所以视野变得更广阔,但也因为了解了这些,目标也变得越来越聚焦越清晰,从向外看转变到向内看,寻找自身身处在时代浪潮之中的特征和真实之处。
电商的出现到普及,4G出现到手游,手机端的社交软件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青少年群体的年龄迭代,这些巨大的变化都发生在这十余年间。时装行业在这个时间里,在全世界都是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成呈现在时装对于世界变化做出的反映,他呈现了更丰富的人口特征,讨论社会议题,比如欧洲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时装的核心从技术进入到观念中。在创作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从一个通道转换到另一通道的转变。
撇开庞大的消费力后,从近年你了解到的年轻人现象看来,还能感受到年轻人的什么是让你觉得这是好的?
无论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是一样的,当我们熟悉历史了之后,会发现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变化的只是某些关键因素被替代了,就像在一个公式内数字的变化,但是人本身是不会变化的。如果有什么变化是好的,我觉得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不容易被狂热和主义煽动,这才是时代真正的进步。
几年前 《DAZED》 的主编被请去参与 HELMUT LANG 的品牌事务,《POPEYE》前主编木下孝浩也加入了 UNIQLO。而在国内,从事时装设计的你又被请来负责 YOHO 杂志的主编职位,你自己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行业之间的交集看似很重叠,但实际上是两回事,对吗?
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是孤立的。劳动工具的变化,对所有生产都有着跨时代的意义。我们所说的跨界,其实是关键工具变得相似了。在技术变得专业化和规模化后,创造力和观念就成为一个关键工具。行业与行业的区别很多时候只是在技术上的区别。当技术变得普及后,创造力就成为了竞争力。
我看你把第一期的杂志主题拟定为「地下俱乐部与青年文化」,也知道你比较喜欢 club culture。纵观上世纪的历史,青年文化的形成很多都伴随着小众音乐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循序渐进地发展着,背后跟青年的思潮变化、社会环境都存在着关系,但目的基本上都是对抗主流文化。不过现在,无论是何种文化或现象,它们都会快速被网络曝光,只要稍有苗头后就会被商业资本接管,高度投机、宣传和催化,目的从对抗主流变成迎合主流文化从而促进消费,这让本来处在文化里面的人也很沮丧。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青年文化该怎样才能有机地发展?还是说现在连土壤都已经没了?
这个世界早都不是二元的世界了,有什么是真正需要你对抗的呢,你需要对抗的永远是你自己的意识。长尾理论不仅体现在经济中,也体现在文化里。主流文化,亚文化的差异和对于世界的影响早已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抛弃掉这种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我们对青年文化的关注也不能局限在一些小众文化中,这是非常狭隘的。
YOHO 杂志对青年文化的关注,「 创造力 」是母题,「 创造力 」是我们认为青年文化中最典型的特征。比如在十月刊中,我们以「 创造力改变中国面貌」为主题,采访了活跃在青年文化场景里的人群,他们之中不仅有艺术家、设计师、音乐人,还有天才程序员、科学家、电竞选手、脱口秀表演者。我们所关注的青年文化,是一个普世的青年文化,我们觉得这才有意义。
球鞋之快
近年球鞋领域的发展也是相当急促,最为现象级别的,莫过于涨跌一瞬间的二级市场价格走势,这离不开各种球鞋转售平台兴起的关系。从最初提供球鞋真伪鉴定服务的性质,到目前成为二级市场交易的主流工具,甚至变成了二级市场价格走势的主要参照来源,影响着整个市场动态。
二级市场的走势无疑是球鞋领域的一个衍生部分,但并非全部,实质的球鞋文化推动仍然依靠着媒体的参与。不过,在以球鞋逐利的大环境底下,似乎大部分人的视线焦点已经被价格走势锁住,真正的内核文化却被动地「往后稍稍了」。在这一方面,我们请来了球鞋线上媒体 ULSUM 的创始人阿貌,一起浅谈近年来球鞋领域的这些现象。
阿貌
ULSUM 创始人
「 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
对比创立 ULSUM 前和现在两个时间点,球鞋行业给你自身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变化?
只是我的话,从一个单纯拥有热情什么都不懂的大学生,变成对规范化制作内容/管理公司有更多的了解的经营者。对于 ULSUM 来说,在做内容的过程中认识到,经营公司除了赚钱以外,「能够影响别人」并且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影响别人」,并且在过程中能够组织一群家人般的同事共同面对,这所有让我更快乐。
从品牌联动和读者活跃的客观反映上,你会接受你们是目前国内 「优质球鞋媒体」 之一的名衔吗?
读者的认可,是我们的动力来源。但 「是否优质」的评判在我自己心里有很多标准,读者人数并不是标准之一。当然如果做的够好,自然也就有人青睐。相比数量我更看重读者质量,不会为了数量而做错误的事情。
好像没有什么印象 ULSUM 有涉猎过「球鞋价格市场走势」的相关内容?为什么呢?你又怎么看待其他涉猎这方面的媒体和平台?
不同的媒体,发展方向和选择各有不同,风格也不同。如果流量是管理者看重的,「价格涨跌」这样的内容是最容易吸引绝大多数消费者,这个选择也是最正确的。我们的选择是另外一条,这之中并无对错好坏之分。
这几年间,你应该从不同途径接触过你们的球鞋读者,有没有一些读者的反馈是令你印象深刻的?从这件事上有否让你对这行业产生什么新的体会?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非常喜欢跟读者聊聊天。有时候他们会描述我们对他们的影响,比如对照片的标准甚至自己平时拍照的变化,这让我非常触动。当然也会在网络上遇到不喜欢我们的人,很沮丧,直到今天都是。但这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反思中不断变好,这也算另外一种方式的激励。如果说学会什么的话,任何问题出现,都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即便觉得问题不出在自己身上,这样的方式依然可以寻找到可以做更好的地方,虚心接受。
从以前的杂志看来,实体媒介除了有传播球鞋文化的作用以外,还具有收藏的价值,未来的 ULSUM 会不会考虑展开这种传统的媒介模式?
ULSUM 今天的样子也不是我四年前计划的样子,所以未来的变化我也说不好,我能做的就是,提前做好该做的判断,选择有意义的,最正确的选择,在每一件小事上。
信息之快
与潮流时尚、球鞋文化、音乐艺术等等领域交集颇大的媒体行业,在这些年间也迎来了结构性的颠覆转变。杂志领域似乎进行了「 优胜劣汰 」和「 转型求变 」的一轮洗牌,对过往的门户网络媒体来讲,自媒体平台、视频平台、直播平台以及各种 SNS 平台,都让每个人分别充当起信息接收和信息传递的角色,让传播信息变得更加方便简单、随时随地,这无疑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但也带来了信息过剩的问题。
不过无论行业如何发展、洗牌,对于每一个媒体来讲,永远不变的核心硬道理还是基于传播的内容。变换都是承载内容的媒介,媒介的革新是由科技推动的,它能够间接辅助内容的传播广度和呈现方式,但不会影响内容的本质。这一方面,我们请来了 YOHO 以及《DAZED CHINA》媒体出版人 JINQU 一同讨论。
JINQU
YOHO & 《DAZED CHINA》媒体出版人
「 大部分受众被网络驯化只能在手机上读完三屏文字,
这是资讯接受,不是阅读 」
虽然市场很大,但国内无论是品牌还是媒体领域之间的竞争也很大,《DAZED》为什么还会选择进入内地市场,甚至是以「 纸质媒体 」的姿态在「 网络时代 」下进入一个「 境外市场 」呢?
《DAZED》 1991年创立于英国伦敦,近三十年来一直秉承着年轻、创新的理念,不仅从时装、文化、生活方式各方面影响了不止一代的年轻人,也向时尚创意行业输送了很多人才精英。与一般时尚杂志近年来迫于消费结构的变化而简单地转向更关注年轻消费者不同,《DAZED》从创立开始便是将宣扬、壮大青年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相信年轻力量,从艺术、音乐、文化、社会等各方面议题赋予年轻人以责任感,是《DAZED》的DNA。这也是内地时尚媒体版图中缺失的重要一块。《DAZED》经由YOHO!集团的合作进入内地市场,不仅将填补这一空白,同时还将作为交流的窗口,将中国当下的青年文化代表介绍给世界。
纸质媒体在这个时代,应该凭什么攻克「 网络之快 」这个痛点?还是说两者针对的受众需求,已经变得彻底不一样了,已经不能以竞争的关系相提并论了。
「 纸质媒体 」这个词目前被赋予了一些没有必要的悲观情绪。科技和时代的进步,决定了一直会有新的传播媒介出现。但报纸的出现并没有让书籍消亡,电影当年的出现也曾引起过巨大的恐慌,大家都觉得电视要完蛋了,结果呢?关键还是要根据不同的载体形式以及时代特点,制作合适的内容。目前大部分受众被网络驯化得只能在手机上读完最多三屏文字,坦白说,这只是资讯接收,不是阅读。
时至今日,纸质媒体如果还想着跟网络媒体比拼资讯速度,那无疑是自寻死路,纸媒要做的,是向读者提供纵深的阅读体验,也就是面向有深度阅读习惯和思考能力的读者,就不同话题提供深入、多样、专业的内容,以激起共鸣或者讨论。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为读者营造归属感,这是碎片化阅读无法提供的。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了《DAZED CHINA》整本杂志「 专题思路,辅以强烈的视觉风格 」的呈现形式,我们希望读者可以用1个月的时间来慢慢阅读一期杂志,因为每一篇文章,每一张大片,都有很多细节隐藏其中,值得去发掘。这些细节,在大开本的铜版纸上得以妥帖细致地呈现,并不需要你用两根手指去放大寻找。
对于过往的门户网站媒体,现在每个人都拥有媒体传播信息的属性,网络平台的兴起也衍生了无数自媒体、Vlogger,一夜之间媒体公司似乎也多了上亿个竞争对手,作为一个入行已久的媒体人,你怎么看待这样的情况?会不会感觉很被动?
「 人人都是自媒体 」的现象一方面是科技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代表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渴望,这样的「 渴望 」对于媒体来说就是机会。自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边界在网络的世界是模糊甚至不存在的,能拥抱新科技新技术,持续不断输出优质内容的媒体才能活下来且活得精彩。我相信受众都是喜新厌旧且能鉴别孰优孰劣的,因此推陈出新和坚持内容为王是我们媒体人必须去实践的。
至于会不会觉得被动的问题,我觉得如果一个媒体因为竞争对手多一点就多努力一点,而竞争对手少一点时就少努力一点,那这个媒体一定走不长远,所以我们从不被动,被动的代价太高了。百花齐放的业态其实为我们提供的是更多的内容来源和更不一样的观察角度,而不是压力。
5G 时代马上就要来了,看似减低了实时传播的难度,也许会催生出更高效或不同体验的信息传播方式,针对媒体行业来讲,你对这样的未来有什么憧憬和担忧呢?
希望用户能够得到真正的定制化有益讯息,我也是一个用户,我希望在这个时代信息可以继续爆炸,但我可以停止接收无用信息,希望我每天收到的讯息都是我真正想了解及我真正需要了解的就可以了。这样对于媒体来说也能在专业的领域去做更垂直的探索及耕耘。
可能再来五千字,也道不完行业这几年间的诸多现象,只因一切都发展得太快。说到这里,其实我们都没法明确定义出我们今天在谈论的到底是什么行业,在多元文化的人类社会底下,很多定义其实已经被融合模糊掉。眼看 NOWRE 也只处于媒体领域,但互联网却让各行各业的关联变得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密切,就像紧紧相扣的一组齿轮一样,某一个加大了动力,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 快 」字,其实也体现在 NOWRE 的自身发展当中,除了每天更新这个指定动作以外,今天借着成立 5 周年的纪念日子,我们也决定对网站进行一次版面的改动,将整个 NOWRE 站点的所有栏目、板块进行了彻底调整,甚至是我们的 Logo,让大家能在 5 周年之际有一个全新的访问体验,这也是我们创立几年来第三次的版面塑造。
具体是什么样子,过了今晚 12 点请访问 NOWRE.COM 亲自揭晓吧,我知道你不会那么早睡的。